省采續約報量慢半拍
來源:醫藥經濟報 更新時間:2022/10/8
帶量采購已經進行七批八輪,整體上看取得了預期效果。但隨著這一改革的深入,似乎進入了“深水區”,甚至出現了一些不同聲音,因此有必要重申一下“帶量采購”的實質和意義。
帶量采購有兩個要素——“量”和“價”。所以,帶量采購的成功與否,與報量有直接關系。但從目前帶量采購的實際情況來看,報量似乎有減少趨勢,如近期海南省的國家集采續采及浙江省的省采都印證了這種判斷。
省采報量減少
海南省公布國采第二批第三年期11個產品、第四批第二年期的22個產品,共涉及33個產品、411家醫院,平均每個產品進院101家,進院最多的達375家;最少只進了5家醫院。續約報量是上一周期實際用量的近五成,還不到一半。比如,克林霉素膠囊簽約量為上一年度實際使用量的48.6%。
浙江省第三批集采在約定采購量上也有些改變。每個品種按照2021年全省所有公立醫療機構年度藥品總用量的60%作為總約定采購量,A、B組約定采購量分別按其2021年全省所有公立醫療機構采購份額確定。
總體來看呈現以下特點:
1.大部分產品報量趨于減少或保守。即:較上次報量減少,或者與上一年度的實際使用量比較更少。
2.同一品種報量與過去的使用量呈正比,顯示出產品使用上的延續性和醫院臨床粘度。
3.體現了醫院用藥的多樣性,除了幾個大品種外,許多產品在不同的醫院報量有較大差異。這與產品在過去該地區的推廣力度、臨床療效和品牌影響有很大關系。一方面是延續下來的常規使用習慣所致;另一方面是政策發力的結果。
讓集采上新臺階
出現以上現象的原因比較復雜。
首先,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,醫院主觀上調低了報量,如此一來不但能夠輕松完成任務,而且還能從實際超出的量上獲得更大獎勵。
其次,產品差異和變化。有些產品處于上升期甚至爆發期,上量速度非???,因而出現了用量超出報量幾倍的結果。還有就是只看通用名和價格因素,忽略了原優勢品牌和多年積累下來的口碑和影響力。
當然,這只是個別現象,但其背后的作用機制對大部分品種存在影響,尤其是醫生主導性小的產品。
從實際效果和執行力度上來看,國家帶量采購較省級帶量采購效果更好。省級帶量采購的量畢竟要小得多,對于企業的吸引力也會弱一些,自然報價也會高一些,況且企業在市場戰略上還要考慮到其他未參與集采的省份。
針對以上集采報量的種種現象,建議如下:
一是從政策上淡化用藥量,即不要設定超量的獎勵,最終用量多少留給臨床實際效果和市場自然去調節。當然,這會涉及三醫改革的聯動問題,可以考慮規定下限——中標品種用藥比例不能小于多少,如70%。
二是盡量簡化集采規則。
三是抓住有影響力的品種,如加快價格居高不下的生物藥的集采速度,不妨以此為突破口,讓集采工作上一個新臺階。
本站系本網轉載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!